立足“三转”天地广 不忘初心铸辉煌 |
||
来源:本院 发布时间: 2021年04月16日 | ||
综合审判庭 徐洁 树理念,高站位,把稳司法“方向盘”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遇之大变局,越是事关全局的部署,越需要党定海神针般的政治引领,越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,越需要人民至上的理念先行。 所谓“种树者必培其根,种德者必养其心”。在我国,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,政法姓党是政法机关永不改变的根与灵魂。司法责任制的确立,绝不是将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与坚持党的领导割裂开来,而是更加注重在党的领导下“让审理者裁判”,在党的监督下“让裁判者负责”。 习总书记曾强调,“法律并不是冷冰冰的条文,背后有情有义,要坚持以法为据,以理服人,以情感人,让当事人胜败皆明、心服口服”。诚如费孝通先生在《乡土中国》一书中所言,“重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乡土文化”。法律不外乎人情。“德有不可为之时、礼义有不可施之时、刑名有不可威之时”,尤其对于我们行政审判领域而言,有别于行政法律对社会管理体系稳定运行的不懈追求,行政诉讼中的群众仍保有着最朴素的民事思维,所以他们往往不解,为什么明明有“理”,法律却待他无“情”,于是在情与理的碰撞间,走上与政府、与法院,甚至与社会对抗的无解境地。 我曾参与审理的一起行政登记案件,原告以确权登记错误为由诉至法院,请求依法撤销区政府为其兄长颁发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。一纸证书,兄妹反目,矛盾的实质其实是隐藏在行政争议背后的家庭纠纷。四五个小时的庭审,情绪激烈的诉辩交锋,手足之情在你来我往之间消磨殆尽,这显然无益于事实的查清和矛盾的化解。于是庭后,蔡法官积极召集区政府和村委会参与兄妹二人的和解工作,从“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”的动之以情,到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的晓之以理,从“人情”“世故”出发去解构案件,细致耐心的主持双方庭外和解,以人民至上的理念,擦亮了司法为民的底色。 转模式,强落实,擦亮司法“发动机” 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部署,立案登记制的确立,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纠纷被引入法治轨道解决。这已不仅是立案程序由职权模式向诉权保障模式的简单转变,更突显了人民法院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。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,“一分部署,九分落实”,“走在前列,全面开创”,离不开模式创新的驱动。 随着互联网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人民群众更加追求诉讼服务的高效便捷。可以说,“一站式”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和智慧法院系统的推广应用,既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,也是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 新年伊始,新冠疫情疯狂肆虐。交通管制,复工延期,让不少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遭受重创,位于临沂的红太阳保温材料公司也未能幸免。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阻断了这个家庭作坊的应诉之路,更让这一家老小丧失了生计。了解到企业面临的困境,承办法官一方面积极寻求银行的理解,为企业留足重启生产的自救时间,一方面积极组织互联网庭审工作,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,发挥互联网法庭平台优势,将法庭搬到“云上”,将调解工作搬到线上,最大限度缩短办案时间,帮助企业修补了受损的合作关系,攻克时艰。这不仅是人民法院努力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,更是人民法院积极探索诉讼服务模式转变的一次生动实践。 焕新风,善担当,系牢司法“安全带” 当前,我国即将开启“十四五”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,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。新目标新征程,作风建设无止境,正风肃纪正当时。 为法者,胸间应充满正气,眼睛应蔑视特权,肩膀应扶助弱小,两袖应一片清风。法槌起落,案卷翻飞,一次次的铁案封尘,或许没有鲜花,没有喝彩,也没有掌声,但总有那么一群清廉正气的身影被大家所津津乐道。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,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郑板桥,到如今公而忘私、胜败皆服的宋鱼水,执法如山、融情似水的李昆仑。“除了法律,他们别无所崇;除了良知,他们别无指引;除了正义,他们别无追求。” 七十余年风雨兼程,新中国从雨后初生到如今枝繁叶茂,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背后,是几代人的心血共同筑就。古有林则徐“苟利国家生死以,岂因祸福避趋之”的敢于担当,今有广大医护工作者面对疫情逆行而上的牺牲奉献,哪有什么岁月静好,不过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。生活中,我们有着不同的身份,是慈祥的父母,贴心的儿女,亲密的朋友;但在工作中,却永远只有一个称呼,那就是人民法院干警。守底线,善担当,都源于这个称谓所赋予的神圣使命。厚植亲民作风,涵养清廉作风,秉承务实作风,切实捍卫天平圣洁,法槌铿锵,无疑是我们法院人对时代最好的回应。 “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,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,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,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”。作为法院青年干警,我们正从无数模范前辈的手中接过这象征着司法文明的火炬,也接过这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,唯有切实树理念、转模式、焕新风,才能让司法的正义之光在一代又一代法院人中薪火相传。最后,以鲁迅先生《热风》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: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,只是向上走,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。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,就令萤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后如竟没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”。 |
||
|
||
【关闭】 | ||
|
||